没有爱的婚姻,结与离都是悲剧……
在我的成长历程中,我的家庭关系并不和谐,小时候最怕听到一个词就是:离婚。
怕什么来什么,每次父母一吵架,高潮部分常常是这样:
妈妈恶狠狠地说:“我要跟你离婚!”
爸爸也毫不示弱:“离就离!”
再或:“你滚出这个家!”
“我没拦着你,要滚你滚!”
……
从我记事起到初中,我们家的战火从未停过。无数个夜晚,我像一只受惊的兔子,躲在被窝里用被角擦眼泪,那是我童年的梦魇。
也是从那时起,我变成了一个孤独的人,十多年来,与父母基本上没有任何内心的交流。我觉得他们一点都不懂我,而他们认为我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。
然而,他们始终没有离婚。我知道妈妈心里并不好过,无数个日夜,她都长吁短叹,宁愿到四邻八里聊天打发时间,也不愿在家里多待一刻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大概到了初中,我对父母吵架这件事渐渐从悲伤变成愤怒。他们一吵架,我心里就升起一股无名火,我真想对他们说:“你们离吧,不要吵了,我受够了!”有一年,爸爸跟随公司去西双版纳旅游,回来时,除了带回一大堆干果之外,还有一叠风景区的照片。其中有一张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,画面上爸爸和一位傣族姑娘喝交杯酒,面色红润。
第一眼看到这张照片,我单纯地想到了“出轨”,同时又害怕爸妈离婚。于是,趁爸爸不在的时候,我找到一个打火机,在阳台上把照片点着了。照片刚烧了一半,却被弟弟发现,我慌慌张张赶紧把它埋进了花盆。
弟弟问:“你烧什么?”
“没什么,一张纸。”我说。
他不信,非要挖出来看。
好吧,看吧,我已经准备好了对他展开思想教育:“这要是被妈妈发现了,又会吵架的,说不定他们会因为这个离婚。他们离婚了,你就会失去爸爸或者妈妈… …”于是,他自己动手,把剩下的一半照片给烧了。
***
在若干年中,我既希望他们离婚,又不希望他们离婚,所以养成了一种极其矛盾的人格。这种矛盾型人格的外在表现就是优柔寡断,看待任何事情都习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,优劣好坏通通想一遍,最终反而难以做出决定。通常是在不得不做决定的情况下才豁出去—胡乱选择,而后听天由命。
总之,我的内心经常会有两个思想的小人在打架,经常感觉到脑子里被无数杂物所充斥,喜欢胡思乱想,对生活里的一切都感到悲观又无可奈何,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。
我对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决断能力,却也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。我一度认为,自己之所以作文写得不错,无非是因为想得太多,内心的痛苦常常使我灵光闪现。
尽管我知道,我的爸爸、妈妈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,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,但这样的爱,并不足以让我从痛苦中解脱出来。
我已经不怕爸妈离婚了,单亲家庭也没有那么可怕。我见过不少单亲的同学,人家不也生活得挺好嘛。想得更开一点,这么多年的家庭战争带给我痛苦的同时,也让我的内心得到了修炼。
我的心已经坚硬得如磐石一般了,每当有人对我倾诉,我总能给他如沐春风般的开导,因为他所经历过的,我很多年前就已经经历过了。
***
二十几岁,我还没有结婚,有时候却少不得要跟人讨论婚姻话题,某次遇到的话题是:婚姻破裂,孩子还小,到底离婚还是不离?
我成了离婚的坚决拥护者。虽然我的父母没有离婚,他们也确确实实是为了我和弟弟着想,不想让我们成为破碎家庭的受害者。但我深切地感觉:表面完整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或许比单亲家庭更大。
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,肯定希望家庭是完整的,这是一种人类原始的情感诉求,但完整却不意味着幸福。如果父母仅仅只是停留在保证家庭完整的层面,而不能从实质上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得到根本的改善,那么勉强的维持往往是痛苦的深渊。此时,不如横下心来做个了断。
离婚没有什么可怕的。只不过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人,把它想得太夸张了。既然能够两情相悦而聚,为什么不能你情我愿而分呢?但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的,往往是刚烈的爱恋、彻心的决裂,不少破裂的婚姻是不欢而散的,而和平分手的太少。
说得远一点,为什么非要到过不下去的时候才考虑离婚,而不是在结婚之前再慎重一点呢?
***
金庸先生在《书剑恩仇录》里有句话说:“情深不寿,强极则辱;谦谦君子,温润如玉。”意思是,用情太深往往短命,生性好强容易受辱;君子要谦虚沉稳、优雅温和。
说得玄乎一点就是:爱到深处,你已经在消耗自己的元气了。既然真情与元气一样珍贵,为什么要浪费在一个你不爱的人身上呢?
人世间,有很多东西是不可逆的,比如时间,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;比如爱情,覆水难再收,破镜难重圆。爱时,你天荒地老,不爱时,你拔腿就跑。
不负责任的婚姻,无论结与离都是一场悲剧。所以,也奉劝所有青年男女:不必急于结婚,也不要害怕离婚。如果结婚时你是慎重的,那么离婚时也不要有过多心理负担—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起来,该放下的痛苦勇敢放下。
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,愿天下迷途者慎重如初。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