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懂得一个人,才能有好的两个人/心理咨询师:领会健康的孤独,是为了发展合宜真诚的关系…… – 女娲俱乐部

先懂得一个人,才能有好的两个人/心理咨询师:领会健康的孤独,是为了发展合宜真诚的关系……

荣格认为,统一的规则和制式的教育把人逼向孤独,他们才得以逃离群体无意识的压迫。然而,孤独却使人变得敌意、恶毒。所以要给人机会让他独处,他才会自己主动找到群体,并产生喜爱群体的可能。




所以处于孤独时期的人,真正重要的历练是“ 自我探索与自我认识”。这也是我们生命历程必要有经验孤独的时刻。若是生命经历的大大小小事情,都至少有一个人在你旁边,那么那个人的意见、感受或是价値观,都会轻而易举地涉入你的选择、想法、感受。那么不论你活到多老,你都不会有机会真正地、真实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还有厘淸自己真正渴望和需要是什么。当然,也不会有机会透过亲身接触自己和理解自己,了解及认识自己的性格、喜好、价値观和自我,是如何形塑而成的?

当我们还是小孩时,这些心理需求的发展必须透过外求:期待大人的回应、期待大人肯定、期待大人给予许多爱和归属的保证。如果我们获得回应及保证,内在的心理需求就会开始累积经验,反馈至我们对自己的观感,形成我们对自我的好概念。

有非常多人自小就处于心理需求被漠视的状况:生活不安稳,照顾者的情绪不稳定,以至于更不用说心理需求这回事—根本在生活中,彻底地被排除了心理关照。

这样的人,为了生存、为了过日子,必须成为假性自我(以为是自我,其实是掩藏真实的自己,扮演别人期待的样子),把真实的内在隐藏压抑,做一个配合环境、努力求和,害怕被拒绝及疏离的人。处处以环境中重要他人的想法为想法、感受为感受,尽力的听话、努力的付出……透过把角色扮演好,获取他人的关注及肯定。

探索真实内在的破洞

可是,在他的真实内在里,却始终是一个孤寂、不安、焦虑,对爱和肯定感到饥渴的人,怎么也弥补不了……。为什么怎么肯定和关注都不够呢?

因为幼年时期爱的缺乏和情感需求的落空,或过早经历“ 背叛”,都会使得个体在建立自尊和信任感、亲密感及安全感的黄金时期( 学龄前),并没有获得安稳内在的自我基底,也就无重要经验値让个体体会“ 自己是有价値的存在”、“ 我是一个被喜欢和被爱的人”。反而形成的是更多负面的自我概念,否定自己,像是:“ 我是不被接受及重视的”、“ 我不重要”、“ 我没有价値”、“ 我不该存在”……等等。

没有感受过被喜爱、被接纳及被重视的孩子,那些爱与关怀的情感缺失,会渐渐侵蚀他内在的自尊及自我存在的价値感。虽然表面极力要求自己去讨好,符合他人要的标准及认可,但持续的情感缺失和回应的落空,让他的内心渐渐损伤成一个大破洞—一个再也不相信自己为“好”,不相信自己是“有价値的”巨大破洞。

这种巨大破洞,在生活历程中,时时都会反映出对自己的怀疑和否定,怎么看自己,都觉得自己不好,甚至不断出现疑惑:“ 我値得存在吗?我値得被爱吗?”吊诡的是,为了不停地巩固自己値得存在、自己是够好的、自己是够优秀的,就必须不停地上演心理游戏,让环境及他人来证明自己确实是有价値的。

觉察四种扭曲的关系模式

下列扭曲的关系模式,正是童年形成不稳定的自尊及自我怀疑的人,在成长历程中,渐渐引发强烈的情绪飓风,使自己内心活在狂风暴雨的折磨及痛苦中,也让环境中的他人必须痛苦地配合、一同演出。而最大的代价,就是好似有重要关系存在,内心却异常地孤寂和空虚。

●不停地竞争及比较

因为内在无法肯定自己的价値,也无法认同自己够好,只好透过不断地比较和竞争;只要争赢了、把别人打输了,才能相信自己“ 好像”是不错的、有能力的。然而这一刻的优越感,很快就会消逝(因此才称为心理游戏),于是就必须再寻找下一个竞争对象,努力赢过心中的对手,才能提升自己内在的低落自尊及虚弱的价値感。玩这类心理游戏的人,都难以和周围的人际关系真心交往,他人只是一个个假想敌的想像。

●永无止境地需要“保证”

内在自我价値感不稳定,也极度不喜爱自己的人,一旦进入较为亲近的关系(无论何种形式的关系,伴侣、亲子、同侪、朋友……),就会对关系形成一种不安全感。所谓的关系,就是情感上会牵扯到另一个人,自己某些情感需求会倾向依赖另一个人的支持及安慰。越是产生依赖,就越恐惧对方的离开或消失;再加上本来对自己的厌恶和不喜欢,更易投射于关系中的对象上,认定对方也是如此厌恶自己及不喜欢自己。

于是,这些无法抑止的恐惧和慌乱,就需要不停地确认对方“ 不会离开我”、“ 还是很重视我的”,或是“ 一直都会爱我”。然而,这些“ 保证”就像是空心的,怎么也不会被一个不相信自己値得被爱的人接收到,反而只是沦落到不停追问、不停要保证的轮回里。

●害怕不被爱的恐惧

就如前述,一个压根儿从内心就不喜爱自己的人,即使渴求爱、寻求爱的对象有正向回应,他的内心也不会相信自己値得被爱。不被爱的恐惧,才是盘旋内心最纠缠自己的声音。当内在不断放颂害怕自己不被爱的焦虑时,他便会难以自拔地陷落在不停地找证据,证明对方不爱自己的行为或表情,而变得神经质,不停地起疑心。这种深怕不被爱的感受,根源自从小就体认自己是不被爱的小孩,孤寂和落寞感是那么凝重,于是当产生了新关系,就会不自觉地启动过往的情感创伤,陷入在被遗弃的阴霾中,难以平复。

●虚空的内在,虚假的自我

一个从小就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値、不受重视的人,为了要求得环境的接受或生存的安稳,他必须试着去伪装自我,让自己的外在表现符合环境的要求,满足他人的期待,顺应他人的需求。即使内在有属于自己的感觉和观点,也必须要压抑及去除。当真实的自我被自己一点一滴地抹去、一点一滴地否定掉,他会慢慢成为一个空心的自我( 空罐头),不知道自己是谁,不知道自己的感觉和想法,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不要什么,对关于自己的事,一无所知。

于是,在成长过程的人际关系里,他只能跟从、顺服、配合,却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实在的个体,对于自己人生的各种情况,也不知如何是好,频频地仰赖外在的指引和支配。他以为这样的顺从和配合,有机会让外在环境的人肯定及重视自己的价値,却没有理解到,不停配合和失去自我自主能力的人,只会不断地受他人滥用和指挥,是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注。

以内在安稳的能量,超越早年的情感创伤

以上这些负向循环的人际关系历程,正是来自内心有不稳定自尊,无法从心底肯定自己存在价値的早年创伤,引发成年后人际关系的蝴蝶效应。这剧烈的情感创伤风暴,不仅侵袭着个体的内在空间,扰乱了人际间可以建立安稳关系的机会,使得自己和外在关系两败俱伤,也让彼此的生命能量,在怀疑和不停摧残中耗竭。

我们需要了解,没有人天生就懂得和另一个人好好相处,发展和建立真诚不带防卫的亲密关系,因此我们都需要学习。就像健康的孤独,也需要学习。

如果只想以自己的偏好和早年经验所形成的习惯,随性任意地和人相处,也可说是用“本能”在直接反应,想如何就如何,一切就照大脑的回路自动化运作,那是无法和另一个人建立真实合意的关系的。说坦白点,你只是找一个人来配合你,或找一个人来配合他,而不是真正地建立两个人都真实存在的关系。

当然,若没有内在安稳极好的能量,人是难有足够的情绪成本去和另一个人互动。单单要理解别人的心思,又要能好好地表达自己,就让许多人觉得非常困难也非常疲累。而我认为,之所以会那么累,是因为我们多数人都不认识自己,搞不懂自己,因此无法好好地、明确地表达自己来让对方理解,取而代之的只有大量的臆测和主观判断,以至于各种防卫的、扭曲的、暧昧的讯息在关系之间流窜,人和人之间无法对谈也无法沟通。

懂自己、认识自己,能为自己的状态进行诚实的觉察,也能为自己的对外沟通负起最大的沟通责任。就像你是自己的外交官,不仅能了解邦国之间的礼仪,也能做适当的外交沟通与合作,而不是动不动就产生误会,或是一感到不悦或不满意就兴起许多争执和事端。

唯有我们能平定内部,我们才可能有足够的能量去对外开展与他人的合作。若以一个国家来比喻,一个不断内乱内耗的国家,也不可能会有好的国际关系,甚至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对待。如此下去,如果不是逼得自己锁国,不然就是和全天下都处不好。

我们每一个个体就像是如此,一个无法平定安稳自己的人,他和别人的关系就难平衡及协调,更不用谈到相处的能力,和友好亲密的可能。……

发表回复